法制教育听后感(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资讯
2024-10-31
142
1. 法制教育听后感,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抗日神剧里,我们总是能见到日本人手握长刀戳肚皮,然后去领饭盒,其实呐,真正的切腹都用短刀,而且要把肚皮生生切开,规矩很多,方法也有好几种。横切一刀的叫一文字切,横切三刀的叫三文字切。
切腹用的刀具
最惨的是十文字切,十文字切是先在肚上横切一刀,再竖着拉一刀,划出十字形。脑补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吐。切完的人要是还有力气,会再给心脏或喉咙补一刀,好死的快点。要知道切腹是不会马上挂掉滴,一般要熬5、6个小时。传说“神风之父”大西泷治郎,耗了15个小时才去见山本老贼。
日本人自杀之所以拖泥带水,都是“迷信”这个锅惹的祸,从很久以前,他们就相信人的灵魂和情感都住在肚子里,so,切腹可以释放灵魂,展示勇敢和真心,顺便震慑敌人。
切腹不是你想切就能切的,这是武士阶级才有的福利,一般小老百姓想切都没路子。而且,武士一旦切腹,生前无论做过什么,都一刀勾销,妥妥的洗白神器。
这项洗白神器到底是哪个人才发明的呢?传说在平安时期,有个叫藤原义的贵族,白天人模人样,晚上杀人越货。东窗事发后,被官兵围捕,自知难逃一死,干脆当着一帮子人的面切开肚皮,临死前还把内脏掏出来扔向官差。在场的人哪见过这阵仗,一个个服气的一塌糊涂。这个杀人犯才是切腹之祖。
到了平安末期,源赖政在宇治川战败,为掩护领导跑路切腹自尽。他自己肯定想不到,这一切,切出了格调。之后的500多年,高阶武士一个个有样学样,切腹也就成了一种武士文化。
到了江户时期,受“叶隐”熏陶,切腹简直成了武士圈的家常便饭。他们战败了切、引责了切,殉葬了切、冤枉了切,搏出位也切,巴不得切个三生三世。多任性!
他们还搞了套切腹仪式。为了死的舒坦点,安排个亲朋好友当介错人,在完成切腹后帮忙砍头,给个痛快。
他们切腹前也不马虎,一般要先洗个澡,再穿的一身白,写好遗书还要喝点小酒吃点小菜,最后与介错人商量好什么时候补刀,就可以上路了。切腹的刀也有讲究,刀柄要裹上白布,避免手滑,还能吸血。
为了防止切腹人中途认怂,日本人还搞出了一个“扇切”。怕痛的只要拿起扇子象征性比划一下,身后的介错人就会帮忙一步到位。
在日本,能当介错人是很光荣的事,一般只有剑术高手才能揽这活。不过也不是没出过洋相,当年三岛由纪夫切腹那次,他的介错人硬生生砍了N刀都没成功,最后换了个人才算了结。
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被取缔,切腹的也少了。不过二战后,不少打了败仗和信念崩塌的马鹿又祭出了切腹大法。
虽然现在日本人很少切腹了,但还有加班等着他们。
2. 人面对死刑什么感觉?
我给朋友们讲个死刑犯的故事吧,看完之后相信你们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我当了三年武警,在看守所执行看押,押解等与人犯的相关任务,在我当兵的时候,我们的执勤哨位是在筒道里,可以和在押人员面对面的沟通。
我入伍后的第一班岗检查各仓室内有无情况时,就注意到了八号仓室的一名在押人员,因为此人非常有特点,一米八十多的大高个,非常的强壮,以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绝对的膀大腰圆五大三粗,虽然肤色很白净,但给我的第一感觉此人一定是凶狠之徒。
他的眼睛看人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就象猛兽盯人一样,尤其是他年纪并不是很大,但几道抬头纹却非常深重,不知什么原因,看到这几道抬头纹,又看到他脚上的镣铐,很自然的就和杀人犯联系在了一起,事后证实,他就是个杀人犯,而且两次杀过人。
后来得知他叫大宋,头脑灵活,非常聪明,虽然家境贫寒,沒有过多的资源可利用,但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进了律师行业。
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可他的家庭却是不幸的,几年前父母相继离去,只剩他和相差十多岁的弟弟共同生活,大宋可以用无情无义来形容,可唯独对这个弟弟百依百顺,简直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点可以从大宋快四十岁了还沒结婚就可以看出,他自己说过,担心自己成家后会照顾弟弟不周,可见他对这个弟弟的重视程度了。
某次,下班回家途中看到弟弟正在和人打架,很明显弟弟处于弱势的一方,如此宠溺弟弟的大宋看到这一幕顿时怒火中烧,下车就对其中一人拳脚相加。
第二天大宋就被抓获,并且得知被打之人已经死亡,可能是大宋精通法律,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在没有聘用律师的情况下,仅判了几年有期徒刑就被释放了,但律师的工作却丢了。
大宋懂音乐,弹得一手好吉它,出狱后就以此为生,巧合的是,一天下班回家再次看到他弟弟与人打架,这次不単是弱势,而是被一帮人暴揍,大宋顿时狂暴脾气发作,发疯般的与对方一群人撕打在一起,其结果造成对方一死两重伤。
我就是在大宋第二次进看守所的三个月后认识他的,此时的他一脸的不在乎,提起杀人犯三个字好像与他无关似的,他当时豪言:“我第一次杀人仅改造了五年,这一次我依旧能做到,最多七年,因为我就是律师,相关法律我能倒着背。”
这个时期的大宋是充满自信的,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而且他自己深信,案件进展不会超出预期。
大概又过了半年,大宋开始少言寡语,整天都在闷头准备开庭的相关材料,此时的他依旧自信满满,对审理结果持乐观态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法院下文开庭,当天收监后,看他的脸色明显开庭结果没达到他的预期,连续开了三次庭,他的脸色也一天不如一天。
这个时期的大宋可以用心神不宁愁眉苦脸来形容,但依旧幻想会有奇迹发生。
开庭最终结果判处死刑,这个结果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大宋的预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诉,整天又开始埋头整理材料,闲暇时我问过他:“有把握改判吗?”他只说了一句:“现在的进展对我很不利,能否改判只能说还有希望。”通过他的话可以听出,往日的自信心已不复存在。
材料交上去后,剩下的只能是等待。
这段时期的大宋是在煎熬中渡过,整晚睡不着觉,唉声叹气,半夜爬起来想找人聊天,内容都是美好的回忆,从这点上想必朋友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吧?
经过漫长的等待,大宋越来越感觉恐慌,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凡是起早筒道内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大宋都会立马下铺,到门头向外张望,遇到筒道里的人赶紧问什么情况,得知都是无关的事时,才会放心的拖动着脚镣重新回到铺上。
这段时期的大宋整天疑神疑鬼,如坐针毡,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其神经质。
该来的总会来的,该是到了偿还的时候了,某天早上6点左右,看守所工作人员带队提人,当大宋面对突然进仓室的提押人员时,本来就白的脸因紧张变成了惨白,好像失血过多一样。
第一句话就问:“这是该走了吗?”然后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工作人员,仿佛这样就能有奇迹发生,当得到肯定回答后,明显看见大宋的嘴唇在颤抖,虽然他紧闭嘴唇试图控制,但身体却是诚实的,因过度紧张恐惧,身体摇晃险些栽倒,实在装不下去了,不得不主动张嘴让身边的人搀扶着。
此时的大宋内心一定充满恐惧,极度绝望,大脑一片空白,已无力支配身体,嘴唇颤抖,双腿不听使唤,险些栽倒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一切程序按规定履行完,宣续终审裁决,享受最后一餐,与倒霉的亲弟弟见面,然后押上刑车前最后回头看了眼曾羁押过他的仓室位置,努力想微笑一下,但没能成功。
到达刑场,当押下刑车后,很清晰的发现他尿裤子了,虽然死刑犯临行前尿裤子并不是稀奇事,但发生在大宋身上还是让人唏嘘不已,毕竟大宋无论在捕前还是在被羁押后,给人的印象可是敢打敢干的亡命之徒,真应了那句话,敢杀人的人未必自己就不怕死。
可以说大宋临行前的表现丑态百出,吓得嘴抖腿软尿裤子,到了执行位置居然又不会跪了,腿弯不下去,求别人帮忙才跪下去的。
最终的大宋受到法律的严惩,不知临行前是否还存在正常人的思维,如果有,一定是悔恨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法律的藐视吧。
3. 浙江一教师薅一女生头发并打耳光一事?
我的观点:这样的老师就应该马上停止,立即向学生及学生家长道歉,并调查清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惩罚,终生不得从教。
老师啊,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没有想过你自己的曾经吗?你就没有想过孩子的自尊吗?你就没有想过师德师风吗?你就没有想过法律法规吗?
简单回顾一下事件
时间:2020年5月28日
地点:浙江余姚梁弄镇初级中学
人物:赵老师、学生
起因:在一堂手工课上,因为该学生转过头问了后面同学其他科考试成绩。
经过:该老师赵某用手扯着该学生的头发,来回扇了几耳光,导致头皮被拉伤,脸部红肿,眼角出血。事发后学校知道情况,但没有及时告知家长,后因网友爆料,于5月29日余姚市教育局发出通报称:该局接到家长反映,并经过调查,情况属实。涉事教师已被停职,被责令该名教师和学校校长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结果:目前还没有出。
据了解,该同学一直以来成绩都很好,并且长期担任班长。
作为教师,应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学生的指路人。
作为学生,应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怎么能受这样的惩罚呢,何况并不是多大的事啊!
作为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三令五申强调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也是一名教师,确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不足,比如当学生犯比较严重的错误,并且多次语言教育都不听,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也会动动手,但是仅仅表示提醒,应该不是真正的体罚。
问题中的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以下几种原因是很可能的。
1、该教师心理有点变态
作为教师这个大家庭来说,确实什么样的人都有,当然也不乏有心理存在问题的老师在其中,他们的很多想法我们平常人是理解不了的,或许对于我们来说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事,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却难以忍受。
2、师德师风出现严重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也有很多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却不顾别人的感受,把法律法规置之于身外。
3、家庭出现严重的矛盾
不乏有这么一些老师,会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烦心事带到课堂上,把在家里受到的气全部撒到学生身上,把学生党成自己泄愤的工具。
4、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出现严重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出现问题,就要一定用打来让他们长记性,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威风。
对于这件事情,老师的处理方法太过于简单、粗暴,学生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再乖巧的学生,一定会有那么一瞬间出现错误的,既然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学生,肯定是哪个明白事理的,那么我们就不可以先提醒一下吗?或许这样,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感谢老师。
总之,对于这样的老师,坚决要做到零容忍,不能让这些老师毁掉了祖国的花朵,不能让这样的老师打坏了教师这一锅汤,不能让校园出现这样的暴力事件,还校园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个静、净的学习环境!
4. 学习古罗马的历史启示?
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启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贤能的君王可以兴国,骄横残暴的帝王导致国破家亡。孟德斯鸠认为,罗马的兴盛,成为地中海世界霸主的原因之一是国王的贤能与开明。他说:“罗马繁盛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王都是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不间断的一连串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何为明君?按照当年魏征答李世民之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位贤主应能广开言路,高瞻远瞩,深得民心。
第二, 重视制度建设,保障民主政治。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早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限制了个人权力,保障政治民主化,使罗马强盛,成为世界大帝国。后来,皇帝独裁专断,制度被废弃了,民主精神退化了,结果罗马帝国灭亡。权力可以用来造福于人民,但不受制约的权力则是腐败的根源。监察制度是防范权力腐败的手段。设立监察官职位,可以对个人权势进行制约。今日的检察院、监督局或许可以认 为是这一启示的实践吧。
第三,法律与法治是事关治国的大问题。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罗马共和时期虽不能说是法治国家,但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对民主政治建设起很好的作用。孟德斯鸠对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进行对比,认为罗马的盛衰的原因之一是法律与法制问题。共和时期,重视法律作用,国家强盛,“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相互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共和晚期,专制抬头,法律被践踏了。“罗马的法律后来已无力统治共和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践踏法律与人权比比皆是,致使人们见怪不怪,麻木不仁。
5. 关于救人质的电影有何推荐?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强烈推荐一部我们内地根据真实绑架事件改变的电影,叫做《解救吾先生》明星吴若甫先生被绑架案,2004年,我曾通过徐滔的《法治进行时》栏目,追踪着解救的全程报道,一直盯着屏幕看完。当时的视听影像正是《解救吾先生》结尾处剪接的实况录像。仍记得看新闻时的感觉,手提摄录的真实画面,如今搬上银幕,即便经过艺术加工,能否期待它的观赏性?怀疑!基于国内的创作土壤之现状,加之真实案例的框架,如此“主旋律的电影”,科教性会不会绑架了影视剧的娱乐性?怀疑!另外,冠以内地警匪片,就电影的形与态,开始联想开始先入为主,会不会是要把小屏幕里的《重案六组》变成了大银幕里的《重案六组》?怀疑!
然而,换个角度,又会被叫做“好奇”的进击的矛驱使向前。好奇《解救吾先生》点映以来收获的极佳口碑。好奇导演丁晟的剪辑才华能否解救这样一部毫无悬念、赤裸裸剧透了的真实的故事?好奇刘德华、王千源、刘烨、林雪等人的表现,吴若甫则成为了电影的“特定元素”,总之是被所谓的明星效应吊着胃口了。为了不沉溺于自相矛盾的尴尬,看片揭晓答案。
毫无疑问,有之前的不确定因素做干扰,看片时难免不抱有偏见。出乎意料的是,五分钟适应过华仔的港普(脑海中原型吴若甫的普通话来捣乱),接下来便是一路攀高的各种惊喜。节奏令人印象深刻,一鼓作气,完全表现出了犯罪暴力片的疯狂姿态。而所有人的演技则是在剧情渐进的过程中势如破竹,到营救的高潮处,已彻底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表演的痕迹淡化在了饱含情感的镜头里了。
在简析剧情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王千源饰演的京城绑架杀人魔华子这个人物的原型“王立华”。百度百科留下的资料足够一个有经验的编剧编写出不乏深度广度的类型人物。9岁开始混街头,性格上有缺陷,好强、偏执、虚荣,处处要出人头地做人大哥。小小年纪已信仰“金钱万能”之论。打架斗殴、扒窃抢劫成为生活的重心,痛恨父亲的管教,逼迫母亲与父亲离婚。17岁因抢劫被判刑9年,出狱后,曾多次要弑杀母亲,以“干大事免受拖累”之名。“人命不同”的论调,加固着他报复社会反社会的人格。绑架的理由很简单,有钱,或瞧不惯看着“别扭”。至此,无需更多的素材,杀人魔已吸附着尘埃污垢跃然纸上了。事实上,仅是回想当年王立华被判刑时流露出的嚣张放肆的狞笑,已令人不寒而栗了。
不难看出,我的切入点是华子这个人物。因此,我会格外留意丁晟使其立体起来的视角。坦白说,我预设的是个没有人性、冷酷无情的杀人犯,如此一来,或许在探讨人性的深度上会显得粗暴潦草,但在最后的审判时刻,涌入无辜百姓内心深处的,或许也是一丝快意。当然,除此,还会有通过艺术加工的处理方式,想方设法引领观众自然地探入进“问题人物”的内心,试图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凡胎(即便他是恶魔)。
显然,这也是丁晟的选择。他选择王千源来出演,我视为端倪。在我的印象里,不管那是小屏幕《爱情滋味》里的王千源,还是大银幕《钢的琴》里的王千源,他又憨又痞又暖的人物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他的坏还真不能是令人咬牙切齿的坏,他个人的气质与表演风格有让人喜欢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这一次《解救吾先生》里的坏还是透着王千源他自己的好。就说他去中俄边境买枪,对翻译同伙如此残暴,因为他是王千源,我感受到的是“恶之酷”,而非恶之彻骨。
所以很多人看了会说,王千源塑造出来的华子是个有魅力的大反派。没错,电影从头到尾,各种细节可见王千源自由发挥的魅力。举几个例子:吾先生质问华子,“你不讲信用,他们怎么服你”,华子从暴虐中恢复到冷静,住手、休战、变成可以沟通的正常人。吾先生提出吃苹果,华子暗地里安排手下去买苹果。狱中华子见母亲,王千源的表演感染力十足,那段是他演的最棒的桥段,泪、眼、脸庞无可挑剔。。。。。。我自然神赞王千源的演技,但不能不说王立华本人与那个“华子”会有所不同,或许你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好吧!还有这个华子若没有真人模板,我大概也不会如此龟毛。但不能否认王千源在表现华子这个人疑神疑鬼的“反侦察”能力时,是特别逼真的,揣在裤兜里的手雷,时时处于警惕状态的贼眉鼠眼,无形的恐怖气息一直罩在幕布上。
另外,从丁晟选择有意忽略华子这个人物的成长背景(也是对其家庭及现实的尊重),再把塑造人物的时间固定在22个小时之内,并单单串联起孔氏二兄弟与吾先生的案件,便能了解到,丁晟是要“华子”这个人物显出一点“人形”的,哪怕是一点点!我会把这当成是改编的深度,是导演通过其作品寄托的扬善惩恶的希冀。
再说吾先生,是刘德华也是吴若甫,毫无疑问,刘德华绝对是2015年最感动我的演员。表现太出众,能够拥有以假乱真的演技,那神力或许就是来自感同身受的“悟性”,演员们要体验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说的就是这么件事。所以人称华仔本色出演,也没错,因为明星这一身份的代入感太强,此外,华仔亦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他在访谈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演的灵感直接来自内心里的一份共鸣。吴若甫对华仔的肯定与称赞则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我是想说,90%被绑的戏份中,吾先生只是坐在那里,他就成了精确到一厘一毫的刻度,这就是演技。特别有感于吾先生对小窦说的话,大意就是“只要你活着,我就有希望”。好一句能在心底掀起无限能量的生之信念。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吾先生的善良睿智与不凡。与之对应的是华子的“人命不同”之论,他怨天怨地怨人怨命,凡事外部归因的扭曲人格,把他自己永远地囚禁在了地狱里。
值得信赖的人是这样的,不屈的筋骨里流淌着机敏谨慎的血液。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生箴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不该停歇,承担责任,做个有担当的坦荡的人。生命、诚信、情义、理智、金钱,吾先生与小窦在100分钟里把它们扔给给了观众,要我们认真想一想。刘德华还原了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吾先生,他抗争、愤怒、周旋、安慰、寻机、绝望,周星星在《喜剧之王》里想要表达的各种情绪他都能轻松调度,这已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三次落泪了。到最后,吾先生被解救,他与好友(林雪)拥抱,则彻底泪崩。别怀疑我们真心感动的诚意,而且我发誓,我看到坐我旁边的一位陌生的帅哥他也在抹泪。
总之,吾先生这个角色适合华仔,同时,华仔也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华仔的演绎,让我看到了故事背后“吴若甫先生的人格魅力”。电影接近尾声,吴若甫与刘德华坐在警车里,华仔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吴若甫,那段吴若甫的眼神给我留下特深的印象,是“出戏”了,却比滴水不漏的演技多了千言万语的内涵。话又说回来了,吾先生这个角色设定的还是特别有深意的。吾是吴的同音,亦是“我”的同意。当年绑匪自述,原本要绑的是张铁林。事实上,也如华子他们所言,后期绑架已经不再踩点儿,都是随机的。就算自己穷得叮当响,开着的豪车是借来的,是女朋友的,是哥们儿的,被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群亡命之徒的凶器从来不讲道理。
生动地刻画了绑匪,然而在重建绑匪犯罪事实的过程中,极容易看到《解救吾先生》设定着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解到凶残的绑匪;与吾先生共同度过了22小时;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侦破案件的“警察叔叔们”的正能量,这与新闻里出现的某些报道,及以往的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呈现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说,刘烨的表现其实挺不错的。牺牲色相的“民工”,他爬墙追犯人,干脆追到主路上去玩命,那一段可以作为刘烨的代表桥段存在于《解救吾先生》中。至于给“诺一”打电话那个人,我觉得不是刘烨,那就是火华社社长。
不管那是真实案件,还是戏剧化的故事,电影最终呈现出来,这故事是属于剧中的所有人的。林雪的好友角色因为穿不上防弹衣,让人记住了;包括簋街上那位在路边停车位收费的大姐;在郊区开着四轮报警的老乡;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在这场“解救”行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化险为夷的每一步。显然,丁晟对电影里的细节是充满情义的,这也就解释了吴若甫所说的导演很用心,剧本令他很意外。
另外,丁晟借助特定的风格化手段娓娓道来,这也增强了电影《解救吾先生》的可看性。非正常叙事,用营救的22小时做时间线,期间却穿插了案发前相隔近一个月的不同案件,“闪回”的插叙毫无黏贴的斑驳印迹。电影启幕,灯红酒绿的街景空镜头被凌乱地剪切转换,夜生活浸泡在融入京剧元素的配乐里,营造的气氛有很强的代入感,莫名焦躁的紧张氛围在聚拢。最后解救吾先生时的“消音”处理也十分精彩,真空地带隔离出人间与地府。刘德华的插曲《小丑》与朴树的片尾曲《傲慢的上校》,于词于曲,简直不能太赞更多。
虽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太喜欢被导演穿插进去的那两段幻想出的“枪战”画面,是突兀又轻薄的,感官上并不觉得那是必要的存在。那么或许可以这样看待,那种风格与整部电影的黑色幽默也许是相得益彰的,是在稀释纪实的沉重感,“借花献佛”寄语港片,向那个香港电影的光辉岁月投以致敬之意。我觉得丁晟,是一个不错的裁缝,能用自己手中的素材,裁剪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高级成衣。虽说拍警匪片是他的专长,但《解救吾先生》仍可以成为国产警匪片电影史上的小里程碑!
6. 贾雨村判案读后感50字?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判葫芦案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深思的情节。在这次审判中,贾雨村展现了他的智慧、公正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详细分析证据、深入研究案情,他最终揭示了真相,以公正的态度作出了合理的判决。这个审判过程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审慎和严肃,也展现了官员们在面对案情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判断力。同时,贾雨村对人性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个案件,注重细节中蕴含的真相。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现实社会中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法庭是公正审判的地方。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法律与正义之间的脱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回归初心,思考法律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去。贾雨村的智慧和正义精神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正义,为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总之,《红楼梦》中的葫芦案不仅展示了贾雨村的智慧和正义,也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社会中法律与正义的思考。我们应该学习贾雨村的智慧和公正精神,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去,努力将法律和正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7. 你对平安经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这本由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贺电写作的奇书,全书都以“XXX平安”造句,“西安火车站北站平安、郑州火车站东站平安、上海虹桥火车站平安……”从各地地名,再到人的身体各个部位,包罗万象。
该书在网上引发讨论后,吉林省公安厅回应称,《平安经》的创作系贺电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对此,人民出版社则公开声明,从未出版《平安经》一书。
现在都站出来要撇清关系了,可能之后还会有人去撇清关系。这个,的确不好看,有点关系的更不好看。说实话,《平安经》的创作、出版、发行等,如果是个人爱好,且也仅限于私下的讨论交流,无论其内容有多奇葩,都是个人行为,无论他怎么私自折腾,也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波。问题的关键是,这么一本奇葩的书,居然动用了那么多的权力部门为其背书、站台、拍马,又是开研讨会,有是过分的解读,又是大力地推广,这就吃相很难看了。
1.官方微信推荐“值得一读”,合适吗?
公安厅强调是个人行为,这或许都在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以免引火烧身。还说是“业余时间”,显然是辩护了,没耽误正事,以免给人落下不务正业之名头。但公安厅能撇清关系吗?
当地应急管理厅微信公号在4月9日曾转发该书并称赞“值得一读”,当地公安系统的官方公众号也曾发赞扬此书的书评。无论是应急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其微信公号都是代表官方的,而副厅长又是他们的领导,由官方站出来为个人行为“背书”,把一本很难称之为书的书抬得如此之高,你们是“假公济私”了,这样合适吗?
2.一大堆部门为其背书推广,谁埋单?
今年6月,(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还邀请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诗人共同参加了“助力平安中国、平安吉林建设暨《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的主办方是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但共同主办方就很厉害了,“省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团省委、长春日报社等共同主办”,这是《长春日报》的报道。这么强大的推广阵容,为的是内容如此让人无言的书籍,节操就不说了。单说研讨会开会需要场地吧,那场地费多少?需要邀请人吹捧吧,有没有车马费?开完会要不要搓一顿,饭桌上继续研讨?声势搞得这么大,肯定得花不少钱。那么,谁来埋单呢?副厅长会自掏腰包吗?如果他不掏,谁又会掏呢?
3.拍马的一大堆,这些人在演绎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吗?
根据报道,开完研讨会,“活动还将邀请国内及省市知名学者、诗人,共同创作原创诗歌、撰写《平安经》读后感,同时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和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共同朗诵原创诗歌、《平安经》和读后感为内容的百篇作品”。
在中国吉林网上已经发布的一篇名为《拜读出自当代作者的首部经书<平安经>》的文章,对《平安经》评价颇高。而且该文还特别指出,“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
这是啥节奏,叫《平安经》都有点亏了,叫“平安符”才更合适。要不是出了这档子事儿,恐怕更离谱的拍马经还会不断涌现。这种皇帝的新装,都在演,都好意思?
4.出版社大脸,大家的脸面往哪儿放?
根据人民出版社的声明,《平安经》出版,还涉嫌假冒了正规出版社的名义,在法律上可能属于非法出版物。这未免太尴尬了,让所有参与推广此书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脸面何在?那么,到底是谁在冒用人民出版社的名义,作者贺电对此知情吗?此书的出版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作者和相关出版方,不给社会一个清楚的交代吗?
5.谁都在买这本书?
《平安经》的售价高达300元,让人惊诧。可从网络销售情况看,这本书的销量还不错,在不少网店,《平安经》都显示处于售空的状态。这么贵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书,为何销售得这么好?谁在花钱买?
6.平安建设靠的不是“念经”
党委副书记肯定是党员,信奉的课不是“念经”;再说,平安建设靠的也不是“念经”。一个搞平安建设的人,却让大家都来“念经”,本身就很搞笑。不知道他念了这么多的经,这次还能不能平安了?
7.还有其他问题吗?
贺电在学术上也颇有成绩。根据吉林省法学会官网介绍,贺电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项,出版著作30部,在《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公安研究》、《学术界》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2部专著分获公安部金盾图书奖和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篇论文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法学会法治论坛、长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其还是公安系统2017年唯一入选的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些,有没有猫腻?看了《平安经》,我还真有点怀疑以上成绩的真实性。
一个官员写了一本奇书,一干机构和学者诗人,在一旁大力吹捧,这样一幕的荒诞剧该如何收场,值得关注。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法制教育听后感,日本人为什么切腹自尽?
抗日神剧里,我们总是能见到日本人手握长刀戳肚皮,然后去领饭盒,其实呐,真正的切腹都用短刀,而且要把肚皮生生切开,规矩很多,方法也有好几种。横切一刀的叫一文字切,横切三刀的叫三文字切。
切腹用的刀具
最惨的是十文字切,十文字切是先在肚上横切一刀,再竖着拉一刀,划出十字形。脑补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吐。切完的人要是还有力气,会再给心脏或喉咙补一刀,好死的快点。要知道切腹是不会马上挂掉滴,一般要熬5、6个小时。传说“神风之父”大西泷治郎,耗了15个小时才去见山本老贼。
日本人自杀之所以拖泥带水,都是“迷信”这个锅惹的祸,从很久以前,他们就相信人的灵魂和情感都住在肚子里,so,切腹可以释放灵魂,展示勇敢和真心,顺便震慑敌人。
切腹不是你想切就能切的,这是武士阶级才有的福利,一般小老百姓想切都没路子。而且,武士一旦切腹,生前无论做过什么,都一刀勾销,妥妥的洗白神器。
这项洗白神器到底是哪个人才发明的呢?传说在平安时期,有个叫藤原义的贵族,白天人模人样,晚上杀人越货。东窗事发后,被官兵围捕,自知难逃一死,干脆当着一帮子人的面切开肚皮,临死前还把内脏掏出来扔向官差。在场的人哪见过这阵仗,一个个服气的一塌糊涂。这个杀人犯才是切腹之祖。
到了平安末期,源赖政在宇治川战败,为掩护领导跑路切腹自尽。他自己肯定想不到,这一切,切出了格调。之后的500多年,高阶武士一个个有样学样,切腹也就成了一种武士文化。
到了江户时期,受“叶隐”熏陶,切腹简直成了武士圈的家常便饭。他们战败了切、引责了切,殉葬了切、冤枉了切,搏出位也切,巴不得切个三生三世。多任性!
他们还搞了套切腹仪式。为了死的舒坦点,安排个亲朋好友当介错人,在完成切腹后帮忙砍头,给个痛快。
他们切腹前也不马虎,一般要先洗个澡,再穿的一身白,写好遗书还要喝点小酒吃点小菜,最后与介错人商量好什么时候补刀,就可以上路了。切腹的刀也有讲究,刀柄要裹上白布,避免手滑,还能吸血。
为了防止切腹人中途认怂,日本人还搞出了一个“扇切”。怕痛的只要拿起扇子象征性比划一下,身后的介错人就会帮忙一步到位。
在日本,能当介错人是很光荣的事,一般只有剑术高手才能揽这活。不过也不是没出过洋相,当年三岛由纪夫切腹那次,他的介错人硬生生砍了N刀都没成功,最后换了个人才算了结。
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被取缔,切腹的也少了。不过二战后,不少打了败仗和信念崩塌的马鹿又祭出了切腹大法。
虽然现在日本人很少切腹了,但还有加班等着他们。
2. 人面对死刑什么感觉?
我给朋友们讲个死刑犯的故事吧,看完之后相信你们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我当了三年武警,在看守所执行看押,押解等与人犯的相关任务,在我当兵的时候,我们的执勤哨位是在筒道里,可以和在押人员面对面的沟通。
我入伍后的第一班岗检查各仓室内有无情况时,就注意到了八号仓室的一名在押人员,因为此人非常有特点,一米八十多的大高个,非常的强壮,以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绝对的膀大腰圆五大三粗,虽然肤色很白净,但给我的第一感觉此人一定是凶狠之徒。
他的眼睛看人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就象猛兽盯人一样,尤其是他年纪并不是很大,但几道抬头纹却非常深重,不知什么原因,看到这几道抬头纹,又看到他脚上的镣铐,很自然的就和杀人犯联系在了一起,事后证实,他就是个杀人犯,而且两次杀过人。
后来得知他叫大宋,头脑灵活,非常聪明,虽然家境贫寒,沒有过多的资源可利用,但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进了律师行业。
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可他的家庭却是不幸的,几年前父母相继离去,只剩他和相差十多岁的弟弟共同生活,大宋可以用无情无义来形容,可唯独对这个弟弟百依百顺,简直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点可以从大宋快四十岁了还沒结婚就可以看出,他自己说过,担心自己成家后会照顾弟弟不周,可见他对这个弟弟的重视程度了。
某次,下班回家途中看到弟弟正在和人打架,很明显弟弟处于弱势的一方,如此宠溺弟弟的大宋看到这一幕顿时怒火中烧,下车就对其中一人拳脚相加。
第二天大宋就被抓获,并且得知被打之人已经死亡,可能是大宋精通法律,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在没有聘用律师的情况下,仅判了几年有期徒刑就被释放了,但律师的工作却丢了。
大宋懂音乐,弹得一手好吉它,出狱后就以此为生,巧合的是,一天下班回家再次看到他弟弟与人打架,这次不単是弱势,而是被一帮人暴揍,大宋顿时狂暴脾气发作,发疯般的与对方一群人撕打在一起,其结果造成对方一死两重伤。
我就是在大宋第二次进看守所的三个月后认识他的,此时的他一脸的不在乎,提起杀人犯三个字好像与他无关似的,他当时豪言:“我第一次杀人仅改造了五年,这一次我依旧能做到,最多七年,因为我就是律师,相关法律我能倒着背。”
这个时期的大宋是充满自信的,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而且他自己深信,案件进展不会超出预期。
大概又过了半年,大宋开始少言寡语,整天都在闷头准备开庭的相关材料,此时的他依旧自信满满,对审理结果持乐观态度。
又过了一段时间,法院下文开庭,当天收监后,看他的脸色明显开庭结果没达到他的预期,连续开了三次庭,他的脸色也一天不如一天。
这个时期的大宋可以用心神不宁愁眉苦脸来形容,但依旧幻想会有奇迹发生。
开庭最终结果判处死刑,这个结果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大宋的预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诉,整天又开始埋头整理材料,闲暇时我问过他:“有把握改判吗?”他只说了一句:“现在的进展对我很不利,能否改判只能说还有希望。”通过他的话可以听出,往日的自信心已不复存在。
材料交上去后,剩下的只能是等待。
这段时期的大宋是在煎熬中渡过,整晚睡不着觉,唉声叹气,半夜爬起来想找人聊天,内容都是美好的回忆,从这点上想必朋友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吧?
经过漫长的等待,大宋越来越感觉恐慌,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凡是起早筒道内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大宋都会立马下铺,到门头向外张望,遇到筒道里的人赶紧问什么情况,得知都是无关的事时,才会放心的拖动着脚镣重新回到铺上。
这段时期的大宋整天疑神疑鬼,如坐针毡,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其神经质。
该来的总会来的,该是到了偿还的时候了,某天早上6点左右,看守所工作人员带队提人,当大宋面对突然进仓室的提押人员时,本来就白的脸因紧张变成了惨白,好像失血过多一样。
第一句话就问:“这是该走了吗?”然后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工作人员,仿佛这样就能有奇迹发生,当得到肯定回答后,明显看见大宋的嘴唇在颤抖,虽然他紧闭嘴唇试图控制,但身体却是诚实的,因过度紧张恐惧,身体摇晃险些栽倒,实在装不下去了,不得不主动张嘴让身边的人搀扶着。
此时的大宋内心一定充满恐惧,极度绝望,大脑一片空白,已无力支配身体,嘴唇颤抖,双腿不听使唤,险些栽倒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一切程序按规定履行完,宣续终审裁决,享受最后一餐,与倒霉的亲弟弟见面,然后押上刑车前最后回头看了眼曾羁押过他的仓室位置,努力想微笑一下,但没能成功。
到达刑场,当押下刑车后,很清晰的发现他尿裤子了,虽然死刑犯临行前尿裤子并不是稀奇事,但发生在大宋身上还是让人唏嘘不已,毕竟大宋无论在捕前还是在被羁押后,给人的印象可是敢打敢干的亡命之徒,真应了那句话,敢杀人的人未必自己就不怕死。
可以说大宋临行前的表现丑态百出,吓得嘴抖腿软尿裤子,到了执行位置居然又不会跪了,腿弯不下去,求别人帮忙才跪下去的。
最终的大宋受到法律的严惩,不知临行前是否还存在正常人的思维,如果有,一定是悔恨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法律的藐视吧。
3. 浙江一教师薅一女生头发并打耳光一事?
我的观点:这样的老师就应该马上停止,立即向学生及学生家长道歉,并调查清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惩罚,终生不得从教。
老师啊,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没有想过你自己的曾经吗?你就没有想过孩子的自尊吗?你就没有想过师德师风吗?你就没有想过法律法规吗?
简单回顾一下事件
时间:2020年5月28日
地点:浙江余姚梁弄镇初级中学
人物:赵老师、学生
起因:在一堂手工课上,因为该学生转过头问了后面同学其他科考试成绩。
经过:该老师赵某用手扯着该学生的头发,来回扇了几耳光,导致头皮被拉伤,脸部红肿,眼角出血。事发后学校知道情况,但没有及时告知家长,后因网友爆料,于5月29日余姚市教育局发出通报称:该局接到家长反映,并经过调查,情况属实。涉事教师已被停职,被责令该名教师和学校校长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结果:目前还没有出。
据了解,该同学一直以来成绩都很好,并且长期担任班长。
作为教师,应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学生的指路人。
作为学生,应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怎么能受这样的惩罚呢,何况并不是多大的事啊!
作为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三令五申强调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也是一名教师,确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不足,比如当学生犯比较严重的错误,并且多次语言教育都不听,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也会动动手,但是仅仅表示提醒,应该不是真正的体罚。
问题中的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以下几种原因是很可能的。
1、该教师心理有点变态
作为教师这个大家庭来说,确实什么样的人都有,当然也不乏有心理存在问题的老师在其中,他们的很多想法我们平常人是理解不了的,或许对于我们来说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事,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却难以忍受。
2、师德师风出现严重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也有很多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却不顾别人的感受,把法律法规置之于身外。
3、家庭出现严重的矛盾
不乏有这么一些老师,会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烦心事带到课堂上,把在家里受到的气全部撒到学生身上,把学生党成自己泄愤的工具。
4、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出现严重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出现问题,就要一定用打来让他们长记性,也可以树立自己的威风。
对于这件事情,老师的处理方法太过于简单、粗暴,学生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再乖巧的学生,一定会有那么一瞬间出现错误的,既然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学生,肯定是哪个明白事理的,那么我们就不可以先提醒一下吗?或许这样,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感谢老师。
总之,对于这样的老师,坚决要做到零容忍,不能让这些老师毁掉了祖国的花朵,不能让这样的老师打坏了教师这一锅汤,不能让校园出现这样的暴力事件,还校园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个静、净的学习环境!
4. 学习古罗马的历史启示?
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启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贤能的君王可以兴国,骄横残暴的帝王导致国破家亡。孟德斯鸠认为,罗马的兴盛,成为地中海世界霸主的原因之一是国王的贤能与开明。他说:“罗马繁盛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国王都是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不间断的一连串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何为明君?按照当年魏征答李世民之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位贤主应能广开言路,高瞻远瞩,深得民心。
第二, 重视制度建设,保障民主政治。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早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限制了个人权力,保障政治民主化,使罗马强盛,成为世界大帝国。后来,皇帝独裁专断,制度被废弃了,民主精神退化了,结果罗马帝国灭亡。权力可以用来造福于人民,但不受制约的权力则是腐败的根源。监察制度是防范权力腐败的手段。设立监察官职位,可以对个人权势进行制约。今日的检察院、监督局或许可以认 为是这一启示的实践吧。
第三,法律与法治是事关治国的大问题。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罗马共和时期虽不能说是法治国家,但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对民主政治建设起很好的作用。孟德斯鸠对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进行对比,认为罗马的盛衰的原因之一是法律与法制问题。共和时期,重视法律作用,国家强盛,“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相互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共和晚期,专制抬头,法律被践踏了。“罗马的法律后来已无力统治共和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践踏法律与人权比比皆是,致使人们见怪不怪,麻木不仁。
5. 关于救人质的电影有何推荐?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强烈推荐一部我们内地根据真实绑架事件改变的电影,叫做《解救吾先生》明星吴若甫先生被绑架案,2004年,我曾通过徐滔的《法治进行时》栏目,追踪着解救的全程报道,一直盯着屏幕看完。当时的视听影像正是《解救吾先生》结尾处剪接的实况录像。仍记得看新闻时的感觉,手提摄录的真实画面,如今搬上银幕,即便经过艺术加工,能否期待它的观赏性?怀疑!基于国内的创作土壤之现状,加之真实案例的框架,如此“主旋律的电影”,科教性会不会绑架了影视剧的娱乐性?怀疑!另外,冠以内地警匪片,就电影的形与态,开始联想开始先入为主,会不会是要把小屏幕里的《重案六组》变成了大银幕里的《重案六组》?怀疑!
然而,换个角度,又会被叫做“好奇”的进击的矛驱使向前。好奇《解救吾先生》点映以来收获的极佳口碑。好奇导演丁晟的剪辑才华能否解救这样一部毫无悬念、赤裸裸剧透了的真实的故事?好奇刘德华、王千源、刘烨、林雪等人的表现,吴若甫则成为了电影的“特定元素”,总之是被所谓的明星效应吊着胃口了。为了不沉溺于自相矛盾的尴尬,看片揭晓答案。
毫无疑问,有之前的不确定因素做干扰,看片时难免不抱有偏见。出乎意料的是,五分钟适应过华仔的港普(脑海中原型吴若甫的普通话来捣乱),接下来便是一路攀高的各种惊喜。节奏令人印象深刻,一鼓作气,完全表现出了犯罪暴力片的疯狂姿态。而所有人的演技则是在剧情渐进的过程中势如破竹,到营救的高潮处,已彻底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表演的痕迹淡化在了饱含情感的镜头里了。
在简析剧情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王千源饰演的京城绑架杀人魔华子这个人物的原型“王立华”。百度百科留下的资料足够一个有经验的编剧编写出不乏深度广度的类型人物。9岁开始混街头,性格上有缺陷,好强、偏执、虚荣,处处要出人头地做人大哥。小小年纪已信仰“金钱万能”之论。打架斗殴、扒窃抢劫成为生活的重心,痛恨父亲的管教,逼迫母亲与父亲离婚。17岁因抢劫被判刑9年,出狱后,曾多次要弑杀母亲,以“干大事免受拖累”之名。“人命不同”的论调,加固着他报复社会反社会的人格。绑架的理由很简单,有钱,或瞧不惯看着“别扭”。至此,无需更多的素材,杀人魔已吸附着尘埃污垢跃然纸上了。事实上,仅是回想当年王立华被判刑时流露出的嚣张放肆的狞笑,已令人不寒而栗了。
不难看出,我的切入点是华子这个人物。因此,我会格外留意丁晟使其立体起来的视角。坦白说,我预设的是个没有人性、冷酷无情的杀人犯,如此一来,或许在探讨人性的深度上会显得粗暴潦草,但在最后的审判时刻,涌入无辜百姓内心深处的,或许也是一丝快意。当然,除此,还会有通过艺术加工的处理方式,想方设法引领观众自然地探入进“问题人物”的内心,试图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凡胎(即便他是恶魔)。
显然,这也是丁晟的选择。他选择王千源来出演,我视为端倪。在我的印象里,不管那是小屏幕《爱情滋味》里的王千源,还是大银幕《钢的琴》里的王千源,他又憨又痞又暖的人物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他的坏还真不能是令人咬牙切齿的坏,他个人的气质与表演风格有让人喜欢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这一次《解救吾先生》里的坏还是透着王千源他自己的好。就说他去中俄边境买枪,对翻译同伙如此残暴,因为他是王千源,我感受到的是“恶之酷”,而非恶之彻骨。
所以很多人看了会说,王千源塑造出来的华子是个有魅力的大反派。没错,电影从头到尾,各种细节可见王千源自由发挥的魅力。举几个例子:吾先生质问华子,“你不讲信用,他们怎么服你”,华子从暴虐中恢复到冷静,住手、休战、变成可以沟通的正常人。吾先生提出吃苹果,华子暗地里安排手下去买苹果。狱中华子见母亲,王千源的表演感染力十足,那段是他演的最棒的桥段,泪、眼、脸庞无可挑剔。。。。。。我自然神赞王千源的演技,但不能不说王立华本人与那个“华子”会有所不同,或许你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好吧!还有这个华子若没有真人模板,我大概也不会如此龟毛。但不能否认王千源在表现华子这个人疑神疑鬼的“反侦察”能力时,是特别逼真的,揣在裤兜里的手雷,时时处于警惕状态的贼眉鼠眼,无形的恐怖气息一直罩在幕布上。
另外,从丁晟选择有意忽略华子这个人物的成长背景(也是对其家庭及现实的尊重),再把塑造人物的时间固定在22个小时之内,并单单串联起孔氏二兄弟与吾先生的案件,便能了解到,丁晟是要“华子”这个人物显出一点“人形”的,哪怕是一点点!我会把这当成是改编的深度,是导演通过其作品寄托的扬善惩恶的希冀。
再说吾先生,是刘德华也是吴若甫,毫无疑问,刘德华绝对是2015年最感动我的演员。表现太出众,能够拥有以假乱真的演技,那神力或许就是来自感同身受的“悟性”,演员们要体验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说的就是这么件事。所以人称华仔本色出演,也没错,因为明星这一身份的代入感太强,此外,华仔亦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他在访谈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演的灵感直接来自内心里的一份共鸣。吴若甫对华仔的肯定与称赞则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我是想说,90%被绑的戏份中,吾先生只是坐在那里,他就成了精确到一厘一毫的刻度,这就是演技。特别有感于吾先生对小窦说的话,大意就是“只要你活着,我就有希望”。好一句能在心底掀起无限能量的生之信念。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吾先生的善良睿智与不凡。与之对应的是华子的“人命不同”之论,他怨天怨地怨人怨命,凡事外部归因的扭曲人格,把他自己永远地囚禁在了地狱里。
值得信赖的人是这样的,不屈的筋骨里流淌着机敏谨慎的血液。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生箴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不该停歇,承担责任,做个有担当的坦荡的人。生命、诚信、情义、理智、金钱,吾先生与小窦在100分钟里把它们扔给给了观众,要我们认真想一想。刘德华还原了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吾先生,他抗争、愤怒、周旋、安慰、寻机、绝望,周星星在《喜剧之王》里想要表达的各种情绪他都能轻松调度,这已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三次落泪了。到最后,吾先生被解救,他与好友(林雪)拥抱,则彻底泪崩。别怀疑我们真心感动的诚意,而且我发誓,我看到坐我旁边的一位陌生的帅哥他也在抹泪。
总之,吾先生这个角色适合华仔,同时,华仔也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华仔的演绎,让我看到了故事背后“吴若甫先生的人格魅力”。电影接近尾声,吴若甫与刘德华坐在警车里,华仔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吴若甫,那段吴若甫的眼神给我留下特深的印象,是“出戏”了,却比滴水不漏的演技多了千言万语的内涵。话又说回来了,吾先生这个角色设定的还是特别有深意的。吾是吴的同音,亦是“我”的同意。当年绑匪自述,原本要绑的是张铁林。事实上,也如华子他们所言,后期绑架已经不再踩点儿,都是随机的。就算自己穷得叮当响,开着的豪车是借来的,是女朋友的,是哥们儿的,被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群亡命之徒的凶器从来不讲道理。
生动地刻画了绑匪,然而在重建绑匪犯罪事实的过程中,极容易看到《解救吾先生》设定着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解到凶残的绑匪;与吾先生共同度过了22小时;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侦破案件的“警察叔叔们”的正能量,这与新闻里出现的某些报道,及以往的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呈现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说,刘烨的表现其实挺不错的。牺牲色相的“民工”,他爬墙追犯人,干脆追到主路上去玩命,那一段可以作为刘烨的代表桥段存在于《解救吾先生》中。至于给“诺一”打电话那个人,我觉得不是刘烨,那就是火华社社长。
不管那是真实案件,还是戏剧化的故事,电影最终呈现出来,这故事是属于剧中的所有人的。林雪的好友角色因为穿不上防弹衣,让人记住了;包括簋街上那位在路边停车位收费的大姐;在郊区开着四轮报警的老乡;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在这场“解救”行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化险为夷的每一步。显然,丁晟对电影里的细节是充满情义的,这也就解释了吴若甫所说的导演很用心,剧本令他很意外。
另外,丁晟借助特定的风格化手段娓娓道来,这也增强了电影《解救吾先生》的可看性。非正常叙事,用营救的22小时做时间线,期间却穿插了案发前相隔近一个月的不同案件,“闪回”的插叙毫无黏贴的斑驳印迹。电影启幕,灯红酒绿的街景空镜头被凌乱地剪切转换,夜生活浸泡在融入京剧元素的配乐里,营造的气氛有很强的代入感,莫名焦躁的紧张氛围在聚拢。最后解救吾先生时的“消音”处理也十分精彩,真空地带隔离出人间与地府。刘德华的插曲《小丑》与朴树的片尾曲《傲慢的上校》,于词于曲,简直不能太赞更多。
虽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太喜欢被导演穿插进去的那两段幻想出的“枪战”画面,是突兀又轻薄的,感官上并不觉得那是必要的存在。那么或许可以这样看待,那种风格与整部电影的黑色幽默也许是相得益彰的,是在稀释纪实的沉重感,“借花献佛”寄语港片,向那个香港电影的光辉岁月投以致敬之意。我觉得丁晟,是一个不错的裁缝,能用自己手中的素材,裁剪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高级成衣。虽说拍警匪片是他的专长,但《解救吾先生》仍可以成为国产警匪片电影史上的小里程碑!
6. 贾雨村判案读后感50字?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判葫芦案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深思的情节。在这次审判中,贾雨村展现了他的智慧、公正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详细分析证据、深入研究案情,他最终揭示了真相,以公正的态度作出了合理的判决。这个审判过程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审慎和严肃,也展现了官员们在面对案情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判断力。同时,贾雨村对人性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个案件,注重细节中蕴含的真相。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现实社会中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法庭是公正审判的地方。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法律与正义之间的脱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回归初心,思考法律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去。贾雨村的智慧和正义精神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正义,为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总之,《红楼梦》中的葫芦案不仅展示了贾雨村的智慧和正义,也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社会中法律与正义的思考。我们应该学习贾雨村的智慧和公正精神,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去,努力将法律和正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7. 你对平安经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这本由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贺电写作的奇书,全书都以“XXX平安”造句,“西安火车站北站平安、郑州火车站东站平安、上海虹桥火车站平安……”从各地地名,再到人的身体各个部位,包罗万象。
该书在网上引发讨论后,吉林省公安厅回应称,《平安经》的创作系贺电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对此,人民出版社则公开声明,从未出版《平安经》一书。
现在都站出来要撇清关系了,可能之后还会有人去撇清关系。这个,的确不好看,有点关系的更不好看。说实话,《平安经》的创作、出版、发行等,如果是个人爱好,且也仅限于私下的讨论交流,无论其内容有多奇葩,都是个人行为,无论他怎么私自折腾,也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波。问题的关键是,这么一本奇葩的书,居然动用了那么多的权力部门为其背书、站台、拍马,又是开研讨会,有是过分的解读,又是大力地推广,这就吃相很难看了。
1.官方微信推荐“值得一读”,合适吗?
公安厅强调是个人行为,这或许都在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以免引火烧身。还说是“业余时间”,显然是辩护了,没耽误正事,以免给人落下不务正业之名头。但公安厅能撇清关系吗?
当地应急管理厅微信公号在4月9日曾转发该书并称赞“值得一读”,当地公安系统的官方公众号也曾发赞扬此书的书评。无论是应急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其微信公号都是代表官方的,而副厅长又是他们的领导,由官方站出来为个人行为“背书”,把一本很难称之为书的书抬得如此之高,你们是“假公济私”了,这样合适吗?
2.一大堆部门为其背书推广,谁埋单?
今年6月,(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还邀请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诗人共同参加了“助力平安中国、平安吉林建设暨《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的主办方是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但共同主办方就很厉害了,“省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团省委、长春日报社等共同主办”,这是《长春日报》的报道。这么强大的推广阵容,为的是内容如此让人无言的书籍,节操就不说了。单说研讨会开会需要场地吧,那场地费多少?需要邀请人吹捧吧,有没有车马费?开完会要不要搓一顿,饭桌上继续研讨?声势搞得这么大,肯定得花不少钱。那么,谁来埋单呢?副厅长会自掏腰包吗?如果他不掏,谁又会掏呢?
3.拍马的一大堆,这些人在演绎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吗?
根据报道,开完研讨会,“活动还将邀请国内及省市知名学者、诗人,共同创作原创诗歌、撰写《平安经》读后感,同时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和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共同朗诵原创诗歌、《平安经》和读后感为内容的百篇作品”。
在中国吉林网上已经发布的一篇名为《拜读出自当代作者的首部经书<平安经>》的文章,对《平安经》评价颇高。而且该文还特别指出,“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
这是啥节奏,叫《平安经》都有点亏了,叫“平安符”才更合适。要不是出了这档子事儿,恐怕更离谱的拍马经还会不断涌现。这种皇帝的新装,都在演,都好意思?
4.出版社大脸,大家的脸面往哪儿放?
根据人民出版社的声明,《平安经》出版,还涉嫌假冒了正规出版社的名义,在法律上可能属于非法出版物。这未免太尴尬了,让所有参与推广此书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脸面何在?那么,到底是谁在冒用人民出版社的名义,作者贺电对此知情吗?此书的出版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作者和相关出版方,不给社会一个清楚的交代吗?
5.谁都在买这本书?
《平安经》的售价高达300元,让人惊诧。可从网络销售情况看,这本书的销量还不错,在不少网店,《平安经》都显示处于售空的状态。这么贵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书,为何销售得这么好?谁在花钱买?
6.平安建设靠的不是“念经”
党委副书记肯定是党员,信奉的课不是“念经”;再说,平安建设靠的也不是“念经”。一个搞平安建设的人,却让大家都来“念经”,本身就很搞笑。不知道他念了这么多的经,这次还能不能平安了?
7.还有其他问题吗?
贺电在学术上也颇有成绩。根据吉林省法学会官网介绍,贺电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项,出版著作30部,在《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公安研究》、《学术界》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2部专著分获公安部金盾图书奖和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篇论文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法学会法治论坛、长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其还是公安系统2017年唯一入选的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些,有没有猫腻?看了《平安经》,我还真有点怀疑以上成绩的真实性。
一个官员写了一本奇书,一干机构和学者诗人,在一旁大力吹捧,这样一幕的荒诞剧该如何收场,值得关注。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